取消
清空記錄
歷史記錄
清空記錄
歷史記錄
將一顆百年樹齡的優(yōu)質木材砍伐,削成料片,再經(jīng)過幾十道工序的物理、化學過程,它變成了紙漿;以此為原料,再經(jīng)過復合、印刷、模切、成型,一個余溫 尚存的紙杯子便新鮮面世。四年來,從南方到北方,從東部到西部,在國內考察了一圈又一圈,創(chuàng)業(yè)者李春曉試圖搞明白:在干凈光鮮的外表下 ,一次性紙杯子到底隱含著多少秘密?一個幾毛錢的紙杯子里可以納入多少科技含量?
將杯體做白、做薄:一次性紙杯界的低端廝殺利器?
“一次性紙杯子為什么這么白?”“漂白,加熒光劑啊,肯定要加 ,要不紙那有這么白的。”這是8月份,山東媒體暗訪的商品集散地之一——臨沂市小商品批發(fā)市場的一段對話。在濟南市產(chǎn)品質量檢驗院,檢驗師劉霞借 助紫外分析儀,對送檢的六種隨機購買的紙杯子檢驗,結果六種杯子“全部落馬”。同時,通過杯身挺度儀,她發(fā)現(xiàn),只有兩個紙杯符合標準,其余四個的杯身 挺度都遠遠低于政府標準。
紙杯子里還有多少不能說的秘密?F
紙杯外壁印刷字體時上留天、下留地, 杯口距杯身15毫米內 ,杯底距本身10毫米內不能印刷,以避免喝水的時候會碰到油墨。這是2012年6月1日《紙杯》GB/T 27590-2011新的國標,但李春曉發(fā)現(xiàn),在國內的紙杯界中,能夠將此落實的,顯然還不多。“成本,還是個問題。這個行業(yè)還在低端領域內進行價格廝 殺,成本成為勝出的因素。”于是,他看到,“將杯體做薄、做白、一再拉低印刷油墨標準等”,大家都在看得見的紙杯外觀上做文章,既要外觀好得“頂?shù)教?上”,又要價格低得“趴在地上”,他反問:“這可能嗎?”
從一根秸稈到紙杯子:一次性紙杯行業(yè)的顛覆性創(chuàng)新?
4年的考察之后,李春曉決定創(chuàng)業(yè)。
“表面上看,一次性紙杯的競爭,大家圍繞著外觀做文章;但恰恰忽略了它的核心,也就是原材料。在環(huán)保的大趨勢下,你如何避開大肆砍伐有限的木材,轉而瞄準 更環(huán)保的可再生資源?”李春曉認為,“富起來的中國人人人講環(huán)保,談健康,循著這種需求,往高端走,往‘有機’方向挖掘才是快速消費品的立身之道。”
在山東省西北部的農(nóng)業(yè)縣高唐,每當小麥、玉米收割過后,大片的秸稈被收集起來,以每噸六百元左右的價格送到高唐縣光明東路15號——政府循環(huán)經(jīng)濟首批試 點企業(yè)之一泉林集團所在地。在這里,利用投資三十六億元、與中國制漿造紙研究院、南京林業(yè)大學等產(chǎn)學研合作的秸稈清潔制漿技術,大量的秸稈經(jīng)過幾十道工序的 淬煉,變成了高品質的紙漿。而在李春曉擔任總經(jīng)理的泉林弘康包裝車間,小麥色的環(huán)保紙卷被送進無菌車間,復合、印刷、模切、成型,在從歐洲進口的設備 歷練中,一次性紙杯終完成了它從秸稈到紙杯的科技旅程。
誰說一次性紙杯里沒有高科技?“原料上我們解決了傳統(tǒng)秸稈制漿質量差、黑液處理難兩大技術難題,顛覆了曾因白紙黑水而背負‘半世惡名’的草漿造紙,以科技 之手實現(xiàn)了點草成金。而后期復合、印刷、模切、成型等程序全部運用先進的技術,這就像‘好料需要好廚師去調理’,終于形成可看更可用的紙杯。”站在 泉林弘康展廳中間,李春曉不斷給來訪者算著一筆環(huán)保賬:一噸紙消耗木材5立方米,需要砍伐33株樹木;而一噸紙消耗秸稈2.76噸,減少3.3—4.9噸 二氧化碳排放……
支撐這筆賬單的,則是打造這只紙杯子上百道工序里的122項授權專利,六十二項發(fā)明專利。也是依靠這些核心技術,以高科技的姿態(tài)切入簡單快消品行業(yè),李春曉 和他的同事們沒有想到:成立剛剛三年,自家的本色食品包裝盒已經(jīng)通過了美國FDA和歐盟SGS等食品級產(chǎn)品檢測機構的檢測,并在美、加、英、法等歐美 與國際一線品牌展開了廝殺。